A Hungry Fool

Category: 学习

关于卡片笔记——捕捉灵感的工具

卡片笔记的起源还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德文名字:Zettelkasten,就是“卡片盒”。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使用这个方法的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德国的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据说他一生积累了 9,0000 多个知识卡片。他曾说过他的很多研究灵感,重要的论文和著作,都是来源于这些平时收集的卡片。

File:Zettelkasten (514941699).jp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ettelkasten

关于程序员的记忆卡片

最近开始尝试使用 Anki 记忆一些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碎片,也是刚刚上手。记忆卡片软件不止 Anki 一款,但它是个不错的例子。在此分享一些心得并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程序员(或各行脑力工作)需要有一个记忆卡片软件?

Anki 是什么

Anki 是一款记忆卡片软件,最早于 2006 年发布,应该算是记忆卡片软件中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其名来源于日语的“暗记”,意思就是“记忆”。Anki 本身的概念其实非常简单:正面写上单词或是你需要记忆的概念,背面记上单词的释义或是概念的详细解释。如果你能够看到正面能够准确地回想起背面,那么表明你记住了这个卡片,Anki 就会隔更长的时间再次问你(比如一个星期),否则它会缩短间隔的时间(比如一天)。

记忆卡片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当你尝试记忆一个单词或是概念,你对它的记忆会成指数型下降。而当你反复间隔一段时间重新记忆它之后,你对它的遗忘速度会下降,你对它的有效记忆时间也更久,从而达到更高的记忆效率。这个知识对学生和脑力工作者是一个福音。

Anki 是开源软件,在移动端也有 App,非常适合通勤等碎片时间中使用。它功能强大,可以插入 HTML 网页,图片,音频等富媒体。

关于思维导图

又是周末了,简单写点碎碎念。

为什么用思维导图?

最近时不时会关注一些关于高效学习的文章,“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经常被提到的词。我之前会偶尔在纸上随手画画,但是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和使用过。我从最近的一些阅读里所理解的思维导图,基本上就是从一个话题发散,并分叉出很多子话题的大型树状图。有些变种还支持不同子话题的联系,可以用一条虚线连接(如图),这样就更像计算机算法中描述的“图”了。

v2-c311da71765f3f00e01ff41d59f317d9_720w

我对思维导图帮助学习和消化的理解是:人的短期记忆是有限的,因此很难线性地去理解一整个话题。一个思维导图能够简单明了地高度概括一个话题,阐明不同子话题之间的关系。之前可能需要 O(N) 定位的一个概念,可以在 O(logN) 时间定位。自己建立导图的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有力的学习和消化的过程,因为导图在这个过程中会引导你厘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树状的结构能够符合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也符合人在理解和学习时的思考方式。

在我看来,通常一本技术书的目录其实就是一个简单,高度概括的思维导图:目录和子目录解释了一个话题包含的各个概念,只不过是一条条罗列出来的。思维导图就是将他们以视觉上更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加以更多的解释。

另外,思维导图还有支持小组内头脑风暴,协助长期的复习和记忆的功能。我在看一些技术博客的时候也会遇到有不少博主会将一个话题的学习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说明思维导图还是很受欢迎和承认的。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