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作为一个小码工的工作已经过去了六年。今年 2022 会迎来我工作的第七年,但依然感觉懵懂。
Author: hxy9243 Page 2 of 5
2021 年,又在疫情中度过了平凡的一年。今年一整年都呆在家里办公。感觉时间都已经开始变得更加模糊。
2021 年开始通过一些兴趣爱好来排解时间,好让自己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太过重复。务农,做菜,学习音乐,等等。
然后玩了很多游戏 🙂
下半年美国疫情有了一定的好转,在疫苗之后开始更多出门。并有机会和几个家人聚了一聚,算是在这个让人郁闷的日子里比较让人开心的事。
2022 年对我会是一个标志性的一年。当然年龄对我只会是一个数字。新的一年还会和往年一样,我只希望我不会太过于焦虑。除此之外我在新年愿望上没有太多奢求,只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有新的精彩。
新的一年,希望能够在技术上更加钻研和长进,更多深入了解科技圈,更多读,写,学习,和贡献,更加卖力地理解这个社会,更多接触这个大千世界的精彩,结交更多有趣的朋友。
终于刷完了 CD Projekt RED 公司的史诗级大作 2077。作为一个非资深玩家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网上接连吐槽差评称 Bug 太多,游戏玩法单调,但是基本没有影响我的体验。毕竟我是奔着观感,故事主线,和沉浸式体验去的。虽然小毛病不断,但个人感受还是不虚此行:游戏通过艺术、音乐等元素完整地呈现了一个丰富有层次的未来赛博朋克世界,并且通过主线故事和各类支线剧情让我们带入式地体验了一个虚构世界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故事向我们暗示了作者对这个世界价值、伦理等等方面的思考。
所以这篇点评我也无意去争吵游戏性、设计、BUG、缺陷等等让很多其他人失望方面,只谈谈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些由此延伸开来的脑洞。内含一定量不影响游戏整体体验的少量剧透。
报告地址:https://aiindex.stanford.edu/report/
斯坦福的人工智能研究(Human-Cente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 2019 年由 John Etchemendy 和知名的华人教授李飞飞共同创立,旨在“为人工智能这一复杂新型领域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它的工作有促进人工智能学习的研究,教育,政策制定,研究人工智能如何为人带来福祉,提倡一切“以人为中心”,理解并预测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并促进发展能够增强人类的人工智能,而不是取代人工。
参考:https://aiindex.stanford.edu/about/
HAI 研究的方向偏重人工智能在社会中的应用,对社会效益和人类的影响更加关注,对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话题,如深度伪造技术(Deepfake),人工智能结果中的性别、种族歧视问题更加敏感。
(文首声明:我目前邀请码都已经用完了,希望互联网上的其他朋友能够帮到你 🙂 )
最近很火的一个聊天社交媒体应用叫 Clubhouse。公司创立还不满一年,只有一个 iPhone 应用,且只有通过邀请加入的阶段,却已经火速蔓延开来获得大量关注和兴趣。很多知名人物已经加入了平台,如 Elon Musk,Mark Zuckerberg 等等。目前邀请码已是一码难求的局面。
应用的投资人之一是 Andreessen Horowitz,硅谷著名的风投。除了有名人光环加持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可能的理由解释为什么这款应用会在如此短时间内这么火。
翻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1m0HXAcl_g55pu-4fbmNw
原文链接:https://www.schneier.com/essays/archives/2020/01/were_banning_facial_.html
感谢 706 社区的朋友们提供了这个翻译和发表的平台,并感谢非常仔细的校对。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很有趣很有想法的朋友。
原文作者 Bruce Schneier 是知名的密码学家,有多部关于密码学的权威著作,是电子前哨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多年来就数据安全、隐私等话题并发表多篇博客、评论等。他的书《数据与格利亚》层深入介绍过关于数据和隐私方面的话题。(我的读后感。)
这篇关于面部识别技术的文章,作者肯定了今年来大众对面部识别技术的关注和谨慎,但同时也指出了:仅仅关注面部识别的表象是不够的。基于大数据的监控能够几乎无孔不入地监视现代人的所有言行决策。
所以,只有认识不同系统的监视范围,了解并问责不同机构对数据的处理方式,严格管制任何方面基于大数据对人进行的区别对待甚至歧视,才是对抗现代监视的根本。
——想象一个人人都会编程的时代。
这是一个关于未来趋势非常大的话题,和我一些还未成熟的想法。
编程会成为通用技能吗?
早在二战之后,年轻的 Douglas Engelbart 就在一直畅想一个能够扩展人类大脑的机器。这个机器能够记录一个人所阅读的所有书籍通讯,作为一个辅助思考的助手。这个在他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想法推动了他一生对个人计算机的发展的贡献。他早在 1968 年的“所有演示之母”(Mother of All Demos)中展示了鼠标的概念,展示了一个有视频对话,双向协作编辑文档的计算机系统,震动了计算机界,也鼓舞了一代年轻学者和爱好者对个人计算机概念的关注和推崇。(更多关于个人计算机的故事,可以参考我的读书笔记《睡鼠说》。)
过去几个年代里个人计算机加互联网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改变是史无前例的。两者对个人和商业的生产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今天计算机已经小到能够放在我们的口袋里,计算性能也超过了当年登月控制中心算力的总和,所有的应用功能可能早已超过了 Engelbart 当年的想象。但有一点可能是永远不变的:寄托机器对人类大脑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